國際聯盟
- 拼音guó jì lián méng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建立的國際組織,于1920年1月成立,總部設在日內瓦。它標榜以“促進國際合作,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”為目的,實際上為帝國主義所操縱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聯盟無形瓦解,到1946年正式解散。又名國際聯合會,簡稱國聯。
國語詞典
- 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,由美國總統(tǒng)威爾遜等倡議,于西元一九二○年成立的國際組織??偛吭O于瑞士日內瓦,目的在促進國際合作,維持世界和平。但于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解散。
- 縮稱為「國聯」。
網絡解釋
- 國際聯盟
- 國際聯盟(League of Nations),簡稱國聯,是《凡爾賽條約》簽訂后組成的國際組織。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,解散于1946年4月。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處于高峰時期,曾擁有58個成員國。
- 其宗旨是減少武器數量、平息國際糾紛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及促進國際合作和國際貿易。其存在的26年中,國聯曾協助調解某些國際爭端和處理某些國際問題。不過國聯缺乏軍隊武力,所以要依賴大國援助,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國家的時候。然而,國聯缺乏執(zhí)行決議的強制力,未能發(fā)揮其應有的作用,其國際制裁亦影響同樣施行制裁的國聯會員。
- 它的設計仍不盡完善,比如曾規(guī)定全面裁減軍備但卻未能付諸實現;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動之前,須先經理事會全體投票。美國沒有加入國際聯盟,更使國聯喪失了堅定穩(wěn)和的支持力量,因此最終國聯不能阻止國際糾紛、法西斯的侵略行為及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的爆發(fā)。1945年,二戰(zhàn)結束后,國際聯盟被聯合國所取代,聯合國成為當代最大的主權國家組織,國際聯盟檔案全部移交給聯合國。
“國際聯盟”單字解釋
國:1.國家:~內。祖~。外~。保家衛(wèi)~。 2.代表或象征國家的:~徽?!臁!?。 3.在一國內最好的:~手?!?4.指本國的,特指我國的:~產?!g?!??!?。 5.姓。...
盟:1.宣誓締約:會~。海誓山~。 2.發(fā)(誓):~一個誓。 3.舊時結拜的(兄弟):~兄?!?。 4.團體與團體、階級與階級、國與國之間的聯合體:工農聯~。軍事同~。 5.中國內蒙古...
聯:1.聯結;聯合:~盟?!??!j?!珰g?!H珕?。 2.對聯:春~。挽~。 3.姓。...
際:1.交界或靠邊的地方:邊~。天~。 2.彼此之間:國~。 3.時候:值此之~。 4.適逢其時;正當:~此盛會。 5.中間;里邊:腦~。胸~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