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鱗
- 拼音shí lín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河水流經石上激起的波紋。2.碎石片。
網(wǎng)絡解釋
- 石鱗
- 產地于重慶、江西與福建交界處,閩西北的大武夷區(qū)。
- 又名山雞、石鱗、石蛙、棘蛙。石雞皮膚薄軟,呈烏褐色,肉質松軟鮮嫩,性味甘平,富含蛋白質、鈣等成分,脂肪少,易消化,營養(yǎng)價值甚高,食之有清火、明目、滋補健身之效。蒸、燉、燒、炒都可以。熟后皮肉黑白相間,形狀、顏色極似黑木耳。食之滑潤甜爽,柔嫩細膩,清鮮味純。
- 蛙類
- 石鱗,學名棘胸蛙,是山澗中所產的一種蛙。江西人叫石雞,為著名的“廬山三石”之一;福建人又稱蟈凍,閩西北這里卻喚作石侖,但菜譜上多稱為石鱗。清流舊志載:“形似蛤蟆,色黑味美。生巖洞中,取者以火照之,即獲?!碧幣f志云:“在山石中藏蟄。能吞氣,飲風露,不食雜物。”卻仿佛神秘化了。《閩中海錯疏》還說石鱗“生高山深澗間,皮斑肉白,味美”。然而,有一點是一致的,大家都認為此物清補,治小兒癆瘦和炎夏瘡毒,因此是夏日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