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音
- 拼音nán yīn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1.南方的音樂。2.指虞舜的《南風》歌。3.南方口音。
國語詞典
- 泛指南方的音樂或口音。
- 《文選.張衡.南都賦》:「帝王臧其擅美,詠南音以顧懷。」
- 《文選.左思.吳都賦》:「登東歌,操南音?!?/li>
- 一種曲藝。用廣州方言演唱,流行于珠江三角洲。以木魚書、龍舟歌為基礎,吸收揚州彈詞等曲種的音樂發(fā)展而成。有百年歷史,以清唱為主。唱詞多七字句,格律嚴謹,唱腔悠揚婉轉,旋律優(yōu)美。傳統曲目以客途秋恨最著名。
網絡解釋
- 南音 (中國古老樂種)
- 南音也稱“弦管”、“泉州南音”,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。兩漢、晉、唐、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(qū),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,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--南音。
- 有“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”之稱,發(fā)源于福建泉州,用泉州閩南語演唱,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,其唱、奏者的二度創(chuàng)作極富隨意性。
- “南樂”乃就流傳地域而言,“弦管”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,古代大多稱“弦管”;“郎君樂”、“郎君唱”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。還有稱“錦曲”、“五音”等。
- 南音起源于前秦,興于唐,形成在宋,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,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,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——琵琶,未隨時代演進,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,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。其音樂主要由“指”、“譜”、“曲”三大類組成,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、完整的一個大樂種,是“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。
- 2006年5月20日,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- 2009年10月1日,福建南音(泉州弦管)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
- 2018年12月,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泉州師范學院為南音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