遣唐使
- 拼音qiǎn táng shǐ
- 近義詞
- 反義詞
詞語解釋
- 日本派遣至我國唐朝的使節(jié)。公元630-895年間,遣唐使到達唐朝者共十四次(一說實為十三次)。使團人員包括大使、副使、留學生、留學僧及工作人員,一次人數(shù)往往多至數(shù)百人。
國語詞典
- 日本奈良王朝,羨慕唐朝文物之盛,迭遣重臣名宿,渡華留學,采唐政法、文教,移植于其國,稱為「遣唐使」。后遂為各代的定制;唐末,中國亂起,始罷遣。
網絡解釋
- 遣唐使
-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,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,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。其次數(shù)之多、規(guī)模之大、時間之久、內容之豐富,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。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(fā)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- 公元630年,舒明天皇終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,從630-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,日本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,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,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,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,有時多至五百余人。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、文化藝術、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,通過他們傳入日本,對日本的社會發(fā)展產生了重大影響。